據(jù)南國早報報道,7月25日,50名老人報名898元云南低價游,因消費太少遭“甩團”失聯(lián)。這一事件,再次將低價游的弊端擺在公眾眼前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(yǎng)老觀念的轉變,老年旅行市場日益火爆。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在閑暇時光走出家門,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。這本是一件豐富晚年生活、增進身心健康的美事,但在這看似美好的旅途背后,卻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陷阱,正悄然威脅著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和財產(chǎn)安全。
“99元游兩地,還包食宿和交通!”這樣的旅游廣告,是不是聽起來格外誘人?這些超低價旅游團打著各種冠冕堂皇的旗號,把自己的牟利行為包裝成公益善舉,以低到讓人不敢想象的價格吸引老年人參加。路上再用“不買就不讓走”“不消費就是占便宜”等話術施壓,把購物店當景點逛;遇到投訴就玩“消失”,合同是假的,導游身份是編的,維權時連人都找不到。此前就有老人參加“199元五日游”,結果五日游三天在購物店,買了上萬元的“保健品”,回來發(fā)現(xiàn)全是三無產(chǎn)品;還有老人被拉到偏遠工廠“參觀”,不買東西就被鎖在屋里,直到子女打錢才被放行。
老年人容易掉進低價游的坑,原因其實很扎心。有的老人舍不得花錢,覺得“能省一點是一點”;有的子女常年不在身邊,他們想找個伴兒出門散心,卻被不良商家鉆了空子;還有的老人信息閉塞,分不清正規(guī)旅行社和“野團”的區(qū)別,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。而那些黑心商家,正是摸透了這些心理,才敢明目張膽地設局。
更讓人揪心的是,低價游帶來的傷害遠不止“花冤枉錢”。為了壓縮成本,他們可能用報廢車輛接送,住沒有消防資質(zhì)的小旅館,吃過期的飯菜。強制購物、行程縮水、食宿潦草等問題,早已從“個別現(xiàn)象”演變?yōu)樾袠I(yè)痛點,整治老年旅游團亂象,既是守護千萬老年人權益的必然要求,更是激活銀發(fā)經(jīng)濟潛力的關鍵之舉。
從“頭痛醫(yī)頭”到“系統(tǒng)破局”。監(jiān)管部門要“鐵腕治亂”,在景區(qū)、車站等重點區(qū)域安裝“電子眼”,利用大數(shù)據(jù)、人工智能、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,發(fā)現(xiàn)“野團”立刻攔截;對強制購物、虛假宣傳等行為建立“黑名單”制度,一旦查實便依法重罰,不僅要沒收違法所得,還要處以高額罰款,讓違規(guī)旅行社“一次違規(guī)、終身難立”。社區(qū)可以開設“防坑課”,教老人認旅行社資質(zhì)、查導游證;同時推動完善行業(yè)標準,明確老年團的“剛性底線”,比如每天行車時間不超過 4 小時、購物點停留不得超過1小時且全程自愿、住宿需達到“干凈整潔、防滑適老”標準等,讓服務有章可循。
旅行社要“轉型提質(zhì)”,別再盯著“快錢”。老年群體的核心需求是“慢節(jié)奏、輕體驗、有保障”,可以設計康養(yǎng)路線,配備隨團醫(yī)護人員;推出文化主題游,結合老年人喜愛的戲曲、書法等元素設計出行方案;可以借鑒“候鳥式旅居”模式,讓老人在當?shù)刈∫欢螘r間,每天安排太極晨練、散步、本地市集探訪等活動。這種尊重老年人需求的產(chǎn)品,自然能贏得市場認可。
老年人與家屬要“主動避坑”。子女多打個電話,提醒父母“天上不會掉餡餅”,幫他們篩選正規(guī)旅行團;報名時別被“低價”迷惑,優(yōu)先選擇有資質(zhì)、口碑好的旅行社;簽訂合同時看清行程細節(jié),特別注意“自費項目”“購物安排”等條款,保留好繳費憑證和溝通記錄。遇到侵權行為及時向文旅部門或消費者協(xié)會投訴,別因“怕麻煩”“怕丟人”忍氣吞聲 。
當強制購物的陰影散去,當“走馬觀花”變成“悠然漫步”,當“潦草食宿”換成“舒心體驗”,老年旅游團才能真正成為承載銀發(fā)夢想的航船。期待在各方努力下,每一位踏上旅途的老人,都能帶著笑容出發(fā),載著快樂返程。(文鈺)